臺灣南部再遭干旱考驗 各界呼吁以長效機制破解缺水危機
新華社臺北4月24日電(記者章利新 尚昊)繼2021年經歷“百年大旱”后,今年以來臺灣再度遭遇干旱缺水危機考驗。連日來,春雨在臺灣南部地區(qū)降水不如預期。該地區(qū)創(chuàng)下30年來降雨量新低紀錄,已600多天沒下過雨量超200毫米的大雨。
臺灣最大水庫曾文水庫24日蓄水率降至約6.4%,南部其他主要水庫蓄水率都在25%左右低位。缺水最嚴重的臺南目前民生用水減壓、1000度以上工業(yè)用水大戶減量10%、非工業(yè)用水大戶減量15%,官方評估水庫現(xiàn)有水量隻能撐到5月底。
2020年至2021年,臺灣歷經56年來首次沒有臺風入境,造成大規(guī)模干旱缺水。然而,從當時延續(xù)至今,已連續(xù)3年多沒有臺風登陸,創(chuàng)下歷史紀錄,讓一向仰賴臺風降雨以蓄水的臺灣南部地區(qū)陷入更嚴重干旱。
缺水危機讓農業(yè)首當其沖。被視為臺灣米倉的臺南因缺水,3年內進入第二次休耕﹔今年整個嘉南地區(qū)停灌1.8萬公頃,稻米減產9.8萬噸﹔臺南玉井、南化與楠西區(qū)重要作物芒果因缺水灌溉導致果實過小﹔嘉義阿裡山區(qū)也有茶葉減產危機……
有臺南果農表示,近來憂心忡忡,種植芒果40年來今年缺水情況最嚴重,花期開了近九成,但果實沒有水長不大,龍眼也因缺水導致酥花,偏偏這個時候蟲害也比往年來得多。
干旱不隻沖擊南臺灣,一路向北延伸。除臺南、高雄水情皆亮橙燈“減量供水”,嘉義、臺中、彰化為“減壓供水”的黃燈,苗栗、新竹也亮起“提醒”的綠燈。
高雄市民伍豪表示,兩三年前,臺灣剛歷經“百年大旱”沖擊,搞得大家焦頭爛額。不料,如今南臺灣又面臨更嚴重的缺水危機。在久旱不雨的焦慮下,搶水事件時有發(fā)生。臺灣過去不重視節(jié)水與回收再利用,遇有不足就鑿井解決,且資源分配常“重工輕農”,在缺水時期就會形成嚴重搶水爭議。
“臺灣真缺水嗎?一點也不。”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博士劉明德撰文指出,臺灣雨量充沛,年降雨915億噸,就算隻能留存18%,其他流到海裡或蒸發(fā),也綽綽有余。
劉明德認為,問題在於臺灣官員的思維還停留在看天吃飯的農業(yè)社會。他質疑:隨著氣候變遷,未來干旱發(fā)生頻率會越來越高,還不亡羊補牢,還要祈雨嗎?
據島內媒體分析,臺灣目前不能有效應對缺水危機的主因包括:廢水回收率太低﹔水費太低,等於變相鼓勵浪費﹔至今還沒有大型海水淡化廠,沒能充分開發(fā)海水淡化技術﹔自來水管線老化,每年從破舊管線流掉的水高達4億多噸,相當於4.6座南化水庫……
面對持續(xù)缺水問題,臺行政管理機構表示會繼續(xù)做好“多找水、多調水、多節(jié)水”,利用“前瞻計劃”預算做好抗旱措施,包括伏流水、抗旱水井的開採,以及利用再生水和海水淡化。
中國國民黨籍民意代表鄭麗文表示,當局的“前瞻計劃”編列上千億元新臺幣預算,水資源部分預計要在8年內達到增加常態(tài)供水每日41萬噸,但相關計劃已進行6年,成效隻達到增加每日20萬噸,而各科學園區(qū)持續(xù)擴建,用水量預估會在未來5年內大幅攀升,供水速度遠遠跟不上用水速度。
“面對氣候變遷,未來缺水可能成常態(tài),當局應改善大量耗水的生產形態(tài),並建立合理的調度制度,才是長治久安之道。”伍豪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