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萊豬”到“加牛” 食不心安籠罩臺灣
新華社臺北6月20日電 題:從“萊豬”到“加牛” 食不心安籠罩臺灣
新華社記者陳君 尚昊
6月初再到臺北駐點採訪,發現一些餐館在醒目位置張貼“本店使用臺灣豬”的標識。店員一句話解了記者的困惑:“我們不用‘萊豬’啦!”
“萊豬”是臺灣民眾對使用萊克多巴胺(俗稱瘦肉精)的豬肉的稱呼。盡管島內各界強烈反對,但民進黨當局仍在2021年1月1日正式開放使用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與30月齡以上美國牛肉進口。
阻擋無效后,社會各界希望當局在進口“萊豬”時能明確標示含有萊克多巴胺,但仍遭當局拒絕。當局主管部門稱,可通過標示產地來區隔。為留住消費者,很多超市、賣場、餐飲店掛出“臺灣豬”“某某產地牛”等標識。
臺北市光復北路一家賣場內,肉品區懸掛有“臺灣豬”標識,表明不含萊克多巴胺(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臺衛福部門統計顯示,今年以來臺灣已進口近2000噸美國豬肉及1700噸美豬內臟,各佔進口肉品的近5%及14.5%。吊詭的是,臺灣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上月抽查市面上289件含豬肉成分食品,卻找不到1件標示美國產制的豬肉商品。相形之下,進口量相當的法國豬肉尚可找到8件。這一結果,令消基會大感不解,質疑背后恐涉及“洗產地”,呼吁當局加強監管。
當初“萊豬”放開爭議中,臺當局祭出赴美查廠、新增貨號、逐批查驗、清楚標示、嚴格稽查等“進口豬肉全方位管理措施”,以求安定民心。
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說,兩年來,美豬進入臺灣食品市場的情況仍存在許多不明確環節,消費者難以得知這些豬肉流通過程與去向。
今年4月,臺“食藥署”又公布開放加拿大全牛齡牛肉進口的草案,引發消費者擔憂。消基會的資料顯示,2021年12月,加拿大再度傳出有牛隻感染牛海綿狀腦病(俗稱“瘋牛病”),多國暫停進口加拿大牛肉。
臺“食藥署”評估認為開放加拿大全牛齡牛肉進口“風險可以接受”。臺灣肉牛協會理事長張志名說,協會曾向“食藥署”提出疑義,認為開放會影響消費者信心,也會影響島內業者生存,建議暫緩,但未獲回應。
6月15日,臺行政管理機構拍板開放加拿大全牛齡牛肉進口。對此,消基會表示嚴正反對,並稱若當局執意不顧民意,將呼吁消費者發起拒買行動,捍衛民眾食安健康權益。
自詡“最會溝通、聆聽民意”的民進黨當局,為何屢屢違背民意,不顧潛在風險開放可能存在問題的食品進口?臺行政管理機構發言人林子倫表示,開放加拿大全齡牛肉進口對臺灣“國際參與”有所幫助。
那麼具體是什麼幫助?臺對外交往部門主要官員李淳說的就比較明白了:加拿大明年將擔任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執委會主席,開放加拿大全牛齡牛肉進口,對臺灣加入CPTPP會有“正面效果”。
《聯合報》質疑,從“萊豬”“核食”到“加牛”,開放理由都是“國際參與”。在民進黨當局眼裡,臺灣人的健康一斤值幾元?“國際參與”與民眾食安是兩回事,為何要用“國際參與”的空頭支票來犧牲民眾食安?中國國民黨籍民意代表賴士葆則說:“如今‘萊豬’吃了,加入國際組織還沒個影子。”
就在美豬流向不明之際,為壓低豬價,減少通脹壓力,臺當局農業主管部門推出每公斤補助6元(新臺幣,下同)的措施鼓勵業者進口外國豬肉,預計9月底前補貼5萬噸。
《聯合報》社論指出,進口豬原本就有價格優勢,且臺灣養豬業者不得使用瘦肉精,當局竟用納稅錢補助進口豬肉,這是對臺灣豬農的雙重打擊。
臺灣民眾常食用的海產也開始陰影籠罩。今年1月,日本政府將福島核污染水的排放時間定為“今年春夏之際”。臺“原能會”近日表示,部分核污染水最快在排放后一兩年到達臺灣海域,最大濃度影響為排放后4年,但對臺灣“沒有輻射安全影響”。
6月13日上午,臺灣多個團體近百人在“日本臺灣交流協會”所在地舉行記者會,抗議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計劃。與會團體堅決反對進口日本“核食”,反對日本排放核污染水。
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程仁宏撰文指出,如果核污染水中仍有放射性物質殘留,其將聚集於食物鏈,長期累積將傷害人體健康。民進黨當局應主動積極為消費者的食安把關,強化進口食品、漁產等輻射監測作為,這是責無旁貸的責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