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在臺北,赴一場書法的“約會”
新華社臺北5月12日電 題:在臺北,赴一場書法的“約會”
新華社記者趙博、齊菲
“《爭座位帖》已無墨跡稿本存世,所幸北宋藏家愛惜顏真卿筆意,據以摹勒刻石,才有了如今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傳世之作。”臺上,臺灣知名藝術史專家朱惠良侃侃而談﹔臺下,百余名聽眾擠滿演講廳,連臺階上都坐了人。
這是正在臺北舉辦的“西安碑林海峽兩岸臨書展”上的一幕。展覽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陝西省文物交流協會、西安碑林博物館、臺灣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聯合主辦,自4月20日開幕以來備受島內書法愛好者歡迎。
5月11日下午,“忠義憤發,意不在字——顏真卿爭座位帖”專題講座配合臨書展舉辦。主講人朱惠良在臺北故宮書畫處從事研究工作近20年,並曾任教於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專長方向為中國書法史。
“我花了兩個月時間,重新爬梳唐代行書發展脈絡、顏真卿生平遭遇以及他書法風格的演變過程?!敝旎萘颊f,了解這些,才能真正體會到《爭座位帖》的剛烈勁挺、氣勢恢宏。
從《新唐書》記載“御史雨”到江西撫州千金陂,從耗時卅載編成《韻海鏡源》到迫於生計寫下《乞米帖》《鹿脯帖》,從率軍抵抗安祿山到冒死招降李希烈……在朱惠良旁征博引的講述裡,一個文武雙全、清廉正直的顏真卿,浮現在聽眾眼前。
唐廣德二年,56歲的顏真卿寫下一封書信,痛斥尚書右仆射郭英乂諂媚權宦魚朝恩,致使文武百官參與法會時,有功之臣屈於后座。全文一氣呵成,起伏流暢,盡顯忠烈風骨,后世稱為《爭座位帖》。
“這幅作品裡楷書、行書與草書交相揉合,筆法凝重而靈動,結構參差而巧變,章法自然率意中不失規矩法度。無怪乎,北宋名家米芾推崇為‘顏行第一書’?!敝旎萘紝I精到的講解將聽眾帶入1200多年前的歷史時空,共同感受顏真卿渾然不顧筆墨工拙,洋洋灑灑直抒胸臆的酣暢淋漓。
兩個小時的講座,現場鴉雀無聲。人們隨著主講人的娓娓講述,沉浸在顏真卿的壯闊人生與書法世界裡。
“10多年前,我去西安碑林看過《爭座位帖》,對其中的涂抹修改、夾行批字記憶深刻。聽完講座,更能理解顏真卿寫這封信時的悲憤心情。”從事文化工作的臺北市民劉新圓說,“都說字如其人。能夠在筆墨勾畫間展現平生抱負、性格志向,大概隻有漢字才有這份魅力?!?/p>
“更難得的是,中國人懂得珍惜自己的書法藝術?!弊呦轮v臺的朱惠良與聽眾交流時說,哪怕是《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這樣的片紙隻字,也有書家仔細臨摹,流傳后世,讓我們在千年以后,還能真切體會創作者當時的落筆真意。
講座結束后,聽眾前往參觀以“臨古開新 共書輝煌”為主題的“西安碑林海峽兩岸臨書展”。據介紹,展覽的遴選活動吸引了兩岸千余幅以臨習西安碑林博物館所藏名碑刻帖為主的書法作品參賽。評出的100件獲獎作品,3月至8月相繼在西安、臺北、南投展出。
“遴選活動反響熱烈,展覽也得到許多民眾的熱情支持。”臺灣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陳春霖說,有一位老師連續5天帶著不同的學生來參觀展覽,“最后離開時,他來到服務臺前向工作人員鞠躬,感謝我們舉辦這樣的活動”。
還有參觀者匿名留下500元新臺幣,在紙條上留言:“天氣炎熱,請工作人員喝杯冷飲?!?/p>
陳春霖說,這些善意之舉讓自己和團隊更添動力。“臨書展的籌備始於7年多前,一路走來歷經艱難。迄今,我們已經成功舉辦了兩屆,還將繼續辦下去,以饗更多書法愛好者?!?/p>
“我喜歡書法。每次臨摹字帖,都會感覺到內心的平靜。”劉新圓說,臺灣有很多喜愛和練習書法的人,期待可以時常像這樣,在家門口赴一場書法的“約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