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11月22日電 以“整合民進黨派系”為底蘊的“中國事務委員會”才成立,就面臨“蘇謝合”破局,黨內巨頭意興闌珊。臺灣《中國時報》刊發特稿指出,未來幾周,假若蘇貞昌無法替“委員會”作出更清晰的定位,拉出高度與理想,號召謝長廷、蔡英文、游錫堃等要角進入委員會,那么,這個曾被寄予厚望的組織,注定將停留在“泛泛而談”的open講層次。
評論摘編如下:
民進黨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真正目的有二,一是整合黨內派系主張,擬定黨版兩岸政策;二為展現誠意,促成民、共深入交流。問題是,兌現政見成立“委員會”的蘇貞昌,為何沒獲得掌聲,反而換來陣陣嘆息聲?
過去半年,蘇貞昌原有大好機會,利用馬當局民調跌落谷底的時候,挾支持者期待,從“內政”到兩岸大膽提出主張,大刀闊斧的對黨展開根本性改革。
尤其,面對攸關民進黨能否執政的兩岸議題,蘇既然早就允諾謝接掌“中國事務委員會”,理應盡速厘出“中國事務委員會”雛型,出面化解黨內爭議,捍衛“憲法各表”主張,放手釋權,讓謝沖出一條民共活路,無論成功或失敗,至少榮辱與共。在內、外利多的情勢下,民進黨的支持度豈會有不上揚的理由?
合作才是王道、信任才是基石。無奈的是,蘇貞昌卻因跨不出信任障礙,像是陷入囚徒困境一般,讓原先可望成局的“蘇謝合”走向猜忌與對立。
甚至,民進黨中央還在未經協商的情況下,就直接砍掉該“中國事務委員會”與大陸交流的功能,完全背離謝長廷引導民共交流的企圖心,終而成為壓倒雙方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今,謝長廷在發表完“馬基維利”悲愴分手感言后,確定將“自己走自己的維新之路”。屆時,沒有到啊咯,只有專家、學者的“中國事務委員會”,成不了事不打緊,黨內的權斗風暴恐怕更山雨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