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設立所謂“中國事務委員后”之后,蘇貞昌的兩岸政策似乎得不到黨內大佬的支持,謝長廷、蔡英文紛紛要走自己的道路,去大學校園宣揚自己的主張。臺灣《旺報》4日刊載社論指出,蘇貞昌如果獨自操控民進黨兩岸政策軟硬性格發展的調節機制,這對民進黨的發展恐怕不利。
文章摘編如下:
民進黨中常委謝長廷在“中國事務委員會”受挫以后,開始走入大學校園,進行“開展未來─臺灣維新校園講座”巡回演講;另一位重量級的前黨主席蔡英文同樣開始進入大學校園陳述理念,甚至不排除跟大陸赴臺學生做“激烈”的對話。兩大重量級政治人物選擇走入校園進行演講,但死抱“中國事務委員會”不放的黨主席蘇貞昌,獨自操控民進黨兩岸政策軟硬性格發展的調節機制,這對民進黨的發展恐怕不利。
原本外界看好“蘇謝合”將是2016年選舉民進黨的最佳組合,但蘇貞昌在11月21日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完全受到“獨派”的 “綁架”,不肯把委員會作為“民共對話”的平臺,甚至決斷由自己擔任召集人,不僅謝長廷當不上預期中的“主委”,更把委員會降等成為黨內咨詢機構,造成“中國事務部”和委員會疊床架屋,謝長廷看不到委員會的愿景,索性連委員也不擔任。
現在,謝長廷和蔡英文同時選擇走入大學校園,陳述從政以及兩岸政策理念,讓學生了解民進黨人物對兩岸政策并非鐵板一塊,期望他們對兩岸交往更具有信心,這是對許多在兩岸關系上仍然懵懵懂懂的大學生最佳的啟蒙作用,也讓陸生對民進黨的兩岸政策發展,有更清晰的輪廓。
民進黨的大陸政策一直有其變與不變之處,可變之處總是隨著情勢需要而調整,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其實屬于“可變”性質。1991年通過 “硬碰硬”的“臺獨黨綱”,與國民黨全面斗爭,1999年為贏得臺灣當局領導人選舉就修正為“軟調”的“臺灣前途決議文”,2007年陳水扁“全方位”以大陸為敵,又通過“硬調”的“正常國家決議文”,這三項文件證明民進黨大陸政策的可變性。
今年民進黨并未以“決議文”形式宣示新政策,而準備以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實質調整路線,如果這個委員會果真成為軟性質的“民共交流平臺”,就可以在“正常國家決議文”后,再出現一個軟性質的新發展,但由于蘇貞昌受到基本教義派裹脅,使得原本可以作為軟性質訴求的機制,反而成為延續硬調的組織,破壞民進黨大陸政策軟硬交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