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北京特色周”舉辦系列交流活動——
春意暖兩岸,元宵共團圓
“團仔圓妞鬧元宵”活動現場,臺灣小朋友在工作人員指導下體驗手搖元宵。 |
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寓意團圓和美,承載著兩岸中華兒女關于親情與思念的情感記憶。
連日來,北京、高雄兩地以“2023年高雄·北京特色周”為契機,舉辦了6場慶新春、鬧元宵特色交流活動。兩地民眾通過視頻連線方式相聚“云端”,猜燈謎、品元宵、送祝福,共賞京劇、雜技、武術等精彩非遺文化表演,同慶新春元宵佳節。
歡聲笑語鬧元宵
喜慶的大燈籠、火紅的中國結,在海淀區中關村街道東里南社區服務站,居民們正與高雄旗津的社區居民展開一場跨越海峽的“家庭聚會”。“花燈福字熱舞趴”“卡拉OK歡唱會”“全家歡聚吃湯圓”……活動現場,兩岸同胞傾情對唱、搖擺共舞,歡聲笑語不斷,熱鬧非凡。
在東城區臺灣會館內,“團仔圓妞鬧元宵”活動現場同樣是一片中國紅。通過視頻連線,120名東城社區居民與高雄香蕉碼頭和岡山會場的600多名臺灣朋友共賞精彩表演,同慶元宵佳節。
由東城區文化館表演的開場舞蹈《美麗中華》點燃現場氣氛,高雄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帶來的臺灣非遺人偶合一《慶元宵》令人贊不絕口。可愛的熊貓公仔“團仔”“圓妞”帶領兩岸嘉賓一起來到北京動物園,探尋國寶大熊貓的日常生活,向兩岸同胞送上元宵祝福。
在京臺灣青年李佳穎為兩岸觀眾帶來了器樂合奏《望春風》。李佳穎告訴記者,《望春風》是臺灣比較早期的民謠,曲子很有韻味,傳唱度高,是許多臺灣同胞的童年回憶。“借由這首曲子,希望兩岸關系在農歷兔年有一個好的發展勢頭。”他說。
活動中,相聲演員應寧攜兩位臺灣小朋友獻上特意為此次活動創作的相聲《話說中軸》和單弦《臺灣小吃贊》等節目。他們將北京的地名、臺灣的夜市小吃等兩岸元素融入曲藝作品中,字正腔圓,包袱不斷,贏得現場陣陣叫好。
“咱們兩岸同胞的感情就像這碗元宵似的,熱氣騰騰,團團圓圓,甜甜蜜蜜。”應寧表示,自己曾多次到臺灣交流參訪,臺灣同胞對傳統曲藝的熱愛讓人印象深刻。“現在已經到了春暖花開的日子,希望能夠盡快和臺灣的朋友們見面。”他說。
非遺文化共體驗
西城區有著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資源,天橋的曲藝、牛街的小吃、琉璃廠的文玩,都是享譽全國的文化符號。元宵佳節之際,“椿”華秋實二十載 京臺攜手譜新篇——兩岸京劇藝術展演暨第二十屆“椿樹杯”頒獎典禮活動在西城區和高雄市連線舉辦。
活動現場,《定軍山》《貴妃醉酒》等一段段經典唱段依次上演,由宋慶齡和平天使藝術團——京昆表演團帶來的少兒京劇聯唱,展現了一代代京劇傳統藝術繼承人的朝氣和力量。來自高雄的戲曲票友們精心準備了《野豬林》“大雪飄”選段、歌仔戲《定情》等節目,收獲了兩岸觀眾陣陣喝彩聲。
除了戲劇國粹,雜技、武術也深受兩岸同胞喜愛。在近日舉辦的“千樹流彩華庭暖,兩岸最美是團圓——2023年西城高雄共慶元宵佳節交流活動”中,來自民間藝術組織的雜技演員帶來了技藝高超、驚險刺激的雜技,贏得觀眾陣陣驚呼和掌聲;具有傳統風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白猿通背拳、擲子表演,一招一式盡顯中華武術風采。
“在臺灣很多武術拳術之中,都有我們白猿通背拳的影子,充分體現了兩岸文化的一脈相承。”牛街白猿通背拳第五代傳人鐘寶義告訴記者,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將白猿通背拳傳承好,將中華武術精神發揚光大。“我也希望有機會到臺灣去切磋武藝,如果各方面條件合適,還可以收一個臺灣徒弟。”他說。
兩岸一家話親情
今年春節,許多在京臺胞選擇回家過年。在日前舉辦的“花開盛世 豐宜福臺”京臺文化拜年暨元宵視頻交流活動中,返臺過年的豐臺區臺商和兩岸婚姻家庭成員,以“交流使者”的身份前往高雄市三民區與當地居民互動,分享在豐臺工作生活的點滴和新年的愿景,講述“北京故事”,送去新春元宵問候。
居住在草橋欣園社區的臺胞蔡幸娟在北京生活了11年。今年她回到高雄過年,通過視頻看到北京的親朋好友十分興奮。“在北京生活期間,我們臺胞得到很多支持與關照,非常暖心。值此元宵佳節之際,祝福兩岸同胞元宵快樂、闔家幸福。”
“馬上就要到臺灣和家人團聚,心情非常激動。”來自北京的岳光告訴記者,去年家里迎來了一位新成員,但由于工作原因,還未和身在臺灣的小寶寶見過面。“我和妻子給孩子取名岳山向海,山是大陸,海是臺灣,兩岸同胞血濃于水,如山海般不可分割,我們的孩子就是這份情誼的見證。”岳光說。
“過去幾年雖然受疫情影響,但北京高雄兩地各項交流活動不斷,兩岸同胞像家人一樣,心一直在一起。”高雄市鳳山區誠義里里長劉啟芳興奮地表示,他將和高雄20位鄉親于2月底啟程前往北京,與闊別多年的北京朋友見面。“希望北京的朋友也可以來高雄品嘗特色美食,我們準備了獨具高雄特色的打狗餅和大牛牛肉面,讓大家盡情享用!”他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