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長江 登武當 進古城
兩岸青年探秘荊楚歷史文化
圖為兩岸學子在湖北省博物館合影。 |
登黃鶴樓吟賞煙霞,游長江看兩江四岸燈光秀,登武當山賞宏偉古建筑群,進盤龍古城看商代遺址,探秘龍鱗宮“出水洞”,穿越恩施大峽谷,品土家美食,感受非遺魅力……暑假期間,湖北省舉辦多個兩岸青年交流活動,讓一眾臺灣青年有機會領略壯美自然風光的同時,共品一場豐盛的歷史文化饗宴。
走進古城親近歷史
荊楚大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了暑期交流活動取之不竭的題材源泉。“走近歷史 紀行荊楚”2023海峽兩岸青年考古研學營營員日前走進湖北省博物館,來自臺灣大學、臺灣中興大學、臺灣師范大學以及西南大學、江蘇大學等高校學生,及兩岸考古、文博等相關專業青年共計32人,開啟荊楚文化探秘之旅。
“太震撼了,你們一定要親眼來看看!”來自臺北的沈建宏拍攝曾侯乙編鐘及大量青銅器、漆器、玉器等物件照片,發給大學導師和同學。沈建宏正考慮攻讀博士,他表示,期待通過此次研學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合作開展學術研究。
位于武漢市北郊約5公里的盤龍古城,已有3500多年歷史,是長江流域發現的第一座商代古城。在盤龍城遺址博物館工作人員協助下,兩岸營員們進行了考古小課堂——模擬挖掘考古。營員們分為三組在三塊模擬探方中用手鏟進行挖掘,隨著一聲聲驚喜的“挖到了”,一件件文物模型出土,隨后裝袋、貼標簽、進行記錄,大家各司其職,一切進行得井井有條。在此過程中,營員們得以跨越千年時光,了解荊楚文明的商風古韻。
7天時間里,營員們還走進了荊州博物館、屈家嶺遺址博物館等地,通過現場教學、野外考古、互動交流等方式,觸摸歷史文化脈絡,在發現和交流中收獲新知和友誼。
交流拉近彼此距離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中國著名道教勝地武當山,湖北的名山大川讓兩岸學子浸潤歷史文化的同時,飽覽壯闊自然風光。為期7天的第十屆鄂臺青少年武當文化體驗營活動近日在湖北省十堰市舉辦,來自臺灣和十堰的近80名青少年參加活動。
活動期間,鄂臺兩地青少年登黃鶴樓,與古人、古詩對話;暢游長江,觀看兩江四岸燈光秀;游覽了“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欣賞雄奇壯麗的武當山古建筑群,領略博大精深的武當文化;參觀了丹江口大壩和南水北調工程紀念園,了解漢水文化和移民文化,感受南水北調工程的偉大創舉。期間,營員們還習練了武當武術、體驗拓片非遺技藝、中華茶藝交流等,讓兩地青少年在暢游仙山碧水的過程中親密互動,拉近彼此距離。
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結合,也是兩岸青年的課題之一。日前,在漢口文體中心三樓金橋書院,漢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任煒老師耐心指導來自武漢大學、臺灣政治大學、東吳大學的30名學生如何穿針引線,悉心傳授起針、行針、收針等技巧。對于第一次接觸漢繡的同學們來說,這是一次新奇且富有挑戰的體驗。這是“橋·夢想”海峽兩岸青年文化創意體驗交流營的活動之一,旨在讓兩岸學子了解荊楚服飾文化基礎,進而創作出融合荊楚文化和臺灣特色的服裝和飾品。
感受鄉村振興成果
“我很喜歡地理。之前只是在書本和電視上看到過喀斯特地貌,這一次實地來感受,覺得大自然好神奇。”參觀恩施龍鱗宮溶洞暗河、流水飛瀑奇景后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臺生劉梓涵說。近日,她與18名臺灣青年大學生一起,參加了“才聚荊楚”臺灣青年大學生實習交流計劃恩施研學活動。
在恩施土家女兒城,研學團穿梭在街頭巷尾,欣賞當地風光。他們不僅品嘗了恩施的風味小吃,還開心地試穿民族服裝,興奮地拍照曬朋友圈。
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研學團參觀了非遺文物,了解了恩施民族文化的演變歷史。“我特別喜歡博物館里展示的儺戲臉譜,太有趣了。”來自臺灣高雄的高敏瑄說。臺北的張子倢則被吊腳樓吸引。“博物館內一比一還原了土家族的吊腳樓,這里的建筑文化好豐富。”
大陸的鄉村振興成果也給臺青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恩施麂子渡村,營員們見識了刺激的峽谷漂流項目,在漫水橋、魚鱗壩等網紅打卡點留下了青春倩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物流管理專業2020級臺生劉文麒說:“在這里我能夠很直觀地感受到,政府在偏遠山區脫貧攻堅以及鄉村振興上投入了很多精力。”
多姿多彩而內涵豐富的研學、交流活動,深受希望了解大陸的臺生歡迎。武漢大學法學專業的臺灣碩士生林鎮祁說,這是他今年第三次參加研學活動,“每一次的實習和研學都有不同的體驗和收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