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媒體人走進四川拍攝創作——
“希望讓更多島內青年了解真實的大陸”
圖為采訪團在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四川宜賓李莊古鎮合影。 |
美麗、神奇、熱辣、開放……這是近日舉辦的“臺眼望川·新友說蜀”天府游記活動中,臺灣自媒體人鏡頭下的真實四川。在為期8天的時間里,記者跟隨由20余名臺灣自媒體人等組成的采訪團,走進四川宜賓、瀘州、自貢、內江等地,通過實地探訪、親身體驗和深入交流,探尋巴蜀大地多彩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風情,感受“天府之國”的發展脈搏與萬千變化。
“這次活動讓我切身感受到四川的大美風情,讓我對這片土地有了更深入了解。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我們有著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臺灣自媒體人邱慶齡告訴記者,他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制作成了一個個短視頻,通過社交媒體分享給臺灣的朋友、粉絲,“希望讓更多島內青年了解真實的大陸,并喜歡大陸。”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人大為驚嘆”
宜賓,素有“萬里長江第一城”之稱。自雪域高原奔騰而下的金沙江與穿成都平原蜿蜒而來的岷江在此匯流,長江始稱“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自此滔滔向前,千百年來,滋養萬水千山,潤澤萬千生靈。站在宜賓市合江門廣場,望著眼前奔騰的江水,臺青自媒體人劉奕伶不禁發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感慨。“從小就在課本上讀到長江,一直很想來親眼看看。現在能夠身臨其境,真的很震撼。”劉奕伶說。
“云山竹海,天上人間。”同樣讓采訪團成員印象深刻的,還有位于宜賓市長寧縣竹海鎮的蜀南竹海——7萬余畝翠竹覆蓋了27條峻嶺、500多座峰巒,每一處風景都是詩意的畫卷。“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竹子被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古代文人墨客留下很多贊美竹子的詩句。在萬頃碧波竹海中漫步,不僅能盡享悠閑與愜意,更能靜心感受竹的韻味。”劉奕伶說。
“我是第一次來四川,深感不虛此行。”在宜賓市興文縣,臺灣波新聞總編輯李至文隨采訪團走進世界地質公園興文石海,這里保存了距今約4.9億年至2.5億年的碳酸鹽巖地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喀斯特地貌博物館、教科書式地質景觀”。“地表石海、特大天坑、神秘溶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人大為驚嘆。”李至文希望更多臺灣同胞尤其是年輕人到四川走走看看,飽覽祖國大陸的大好風光。
“美食不僅是一種享受,更是情感紐帶”
四川火鍋、水煮肉片、麻婆豆腐……在四川品嘗到麻辣鮮香的正宗川菜,讓采訪團成員大呼過癮。“四川是臺灣人最為熟知的大陸省份之一,其中美食的作用功不可沒。臺北街頭遍布著各類川菜館,這次終于吃到地道川味美食,很贊!”在自貢,臺灣自媒體人陳淑秋和自貢自媒體人“楊隊長”來了一場面對面的即興“吃播”互動,現場氣氛歡快熱烈。“我會把這些美食分享給臺灣的粉絲朋友,希望更多人來這里親身體驗。”陳淑秋說。
在宜賓李莊古鎮,大廚何衛東街檐下支案獻藝,制作名菜“李莊白肉”,精湛的刀工贏得采訪團成員一陣喝彩。得知眼前這批客人來自臺灣,何師傅激動之情溢于言表,大聲說道:“歡迎臺灣同胞回家!”
“兩岸同文同種、同風同俗,我們有著一樣的美食愛好,一樣的文化品味。在這里,美食不僅是一種享受,更是情感紐帶,將兩岸同胞的心緊緊相連。”被何師傅的熱情深深感動,邱慶齡感嘆道:“我相信,兩岸同胞只有加強交流,才能增進彼此的了解和友誼。我希望用一個臺灣自媒體人的視角,分享所見所聞,吸引更多島內年輕人認識大陸、了解四川。”
臺灣捷訊傳媒事業社社長朱正杰也有同感,這趟行程不管走到哪里,當大陸同胞知道采訪團成員來自臺灣,都特別友善熱情,朱正杰感慨,這正是兩岸一家親最生動、最真實的印證。
“兩岸的交流很有意義、很有必要”
在四川內江的張大千博物館,采訪團成員留下一張張“打卡”照片。“內江是大千故里,張大千先生生于內江、長在內江、逝于臺灣,大千書畫是兩岸共同的藝術瑰寶。兩岸一家,我們要更多往來互動交流,共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臺灣海峽新聞網記者關介玉說。
在四川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550多件珍貴精品石刻就如同“紀錄片”一樣,記載著當時的社會、生活、文化風貌,仿佛讓臺青自媒體人李顏如“穿越”回宋代。一雕一鑿、一人一物、一花一獸,皆傳遞著千年文脈宋韻匠心,不僅讓李顏如沉浸式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更激發了她關于兩岸如何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的思考。
“我是學二胡的,小時候練習一些曲子,總覺得不能很好理解其中的意境。陜北民謠、河北梆子、山東小曲,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只有真正踏上那片土地,才能更好領悟曲中之意。”李顏如認為,兩岸的交流很有意義、很有必要,特別希望通過自己的分享,能吸引更多島內學民樂的孩子到大陸來走走看看。她說,兩岸音樂文化同根同源,在發展中各有特色,只有碰撞交流才能共同進步。
“我們將把行程中看到的美景、發生的故事拍攝創作成豐富的圖片、視頻,通過社交平臺分享給更多人。”在臺灣旅讀雜志總編輯張蕓看來,此次活動非常有意義,“這不僅是一個臺灣媒體人到大陸采訪拍攝創作的平臺,更是一次兩岸互相交流的寶貴契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